Money Views:莫怨個人遊 只恨配套差

早前政府宣布擴大內地個人遊來港旅遊的建議,受到各方質疑,理由是香港已不堪負荷,所以反對聲音高漲。然而,這個反對聲音背後凸顯的是香港旅遊資源不足,以致不能承受這方面的壓力。

內地人以個人遊形式來港旅遊,緣於二○○三年沙士之後,香港經濟蕭條,中央政府以開放個人遊來振興香港經濟。旅遊業佔香港產值大約百分之五,但由於旅遊業較人力密集,專業知識的要求相對比較低,所以旅遊業即使以產值計不及其他行業,可是對解決就業問題卻大有幫助。

不過,針無兩頭利,在內地旅客給香港經濟帶來新動力來源之際,其後遺症也開始浮現。首先,是香港的旅遊承荷能力不足以吸納更多旅客。在金融海嘯後,各國經濟飽受衝擊,所以各國都以旅遊業作主打,希望藉這無煙工業去振興經濟。

酒店不足零售飽和

在數據上看,去年亞洲酒店總體房價下跌了二個百分點,但同期香港酒店房價卻上漲了百分之四十六,由於亞洲總體數據包含了香港,假如將香港的數據剔除,那麼亞洲酒店總體房價的跌幅將會更大。

單從數據上看,已可知香港酒店供不應求,王道應對的方法自然是增加酒店供應,可是近年新落成酒店數量不足,以致酒店房價上升,凸顯了香港接待旅客的能力有限。

其次,旅客也令香港零售業壓力接近飽和。不少旅遊區,已一窩蜂的開立業務性質相同的店舖,去滿足旅客的需要。粗略點算,在旺角至油麻地一段彌敦道上,同名的珠寶金飾店竟有六家,再加上其他珠寶店,彌敦道好像只有珠寶店,也變相令其他行業要遷到別處,這是市場力量導向,也不能對之深究,可是對受影響者來說,卻是不快泉源。

增加資源政府有責

其他社會上的改變,例如本地文化逐漸靠邊站、旅客和本地的文化差異、使用字體不同的問題、物價上升等等,都令社會對擴大個人遊產生疑問。

如果香港的旅遊資源有充足的承接力,上述的問題本來就不難對付,畢竟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商業城市,在接待各方旅客上,應是不分彼此,更不應針對某一個群體。然而,在軟件和硬件上,香港的規劃不足,以致旅客產生的負面效應出來了,也讓社會產生分歧。

筆者認為,香港在自由經濟下,不應畫地為牢,反而應該增加接待旅客的資源,好降低因旅客而產生的負面效應。在這方面,政府有着重要的角色,因為市場也有失效的時候,政府就是要在市場應付不了時出手相助。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