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偏弱怎遮醜 經濟衰退難幸免

全球經濟步向衰退,是大家不想發生,卻又無法避免的趨勢。剛公布的八月份滙豐香港採購經理數據顯示,指數從七月的五十一點四急挫至四十七點八,跌穿五十點的盛衰分界線,顯示香港私營企業整體營商環境陷入二十六個月以來最差的情況,期內私營企業的新接定單減幅創○九年六月以來的最快速度,對香港經濟不啻是敲響警鐘。

坦白說,本港經濟在第二季的增長動力已開始放慢,雖然期內經濟表現與去年同期比較仍錄得百分之五點一升幅,但按季比較已出現百分之○點五跌幅,只要第三季的情況繼續疲弱,按季錄得跌幅,技術上香港經濟已經步入衰退。

從實際情況觀察,即使第三季經濟尚有二十多天才結束,不過環顧本港及放眼全球,七、八月份的經濟表現不僅未見絲毫起色,反而愈來愈差。三大國際機構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國際清算銀行,早前相繼對全球經濟發出預警,多家主要的投資銀行亦紛紛下調對世界經濟增速的預期,反映情況不妙。

當然,不管是國際機構也好,是投行專家也好,他們手上均沒有水晶球,無法預知未來,他們的推測可能對,也可能錯。是對是錯,不在於他們掌握的資料有多詳盡,主要還是視乎美、歐、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制訂者如何評估經濟未來走向,會否意識到危機已近在眉睫。

若這幾大經濟體肯如應付○八年金融海嘯般,同心協力穩定本身的金融體系,推出刺激經濟的宏觀措施,阻止經濟下滑,目前危機重重的經濟困局或許仍可露出一線曙光。問題是即使政策制訂者肯改變立場,由於歐美國家受制於主權債務危機,比當年要處理的金融機構財政不穩問題更嚴重,他們面對的環境實際上比金融海嘯爆發前更困難和複雜,動輒得咎。

在赤字龐大的情況下,歐美國家是否敢於兵行險着,放棄緊縮措施,改為採取刺激經濟方案,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刺激經濟要用多大的力度才生效,必須準確估算,否則刺激經濟之餘,歐美經濟體難免要背負額外和不必要的債務及赤字,進一步對其經濟體質帶來長遠傷害。

「雙底衰退」、「滯脹」,這類字眼今年年初在不少有識之士眼中,仍然被視為危言聳聽,故作驚人的揣測,但不消半年工夫,「雙底衰退」、「滯脹」反變成愈來愈接近事實的描述,確實非常諷刺。不過更諷刺的可能是即將於十月發表的政府施政報告,港府繼續暴露對於經濟危機的無知和反應遲鈍,無法亦無力解困,港人只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