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一戰失利 屠殺亞美尼亞人洩憤

【本報綜合報道】亞美尼亞大屠殺發生於1915至1917年,估計死亡人數達到150萬人。事件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回教為國教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一方,與德國及奧匈帝國並肩作戰,但在高加索薩勒卡默什不敵俄羅斯,並把失利責任歸咎於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協助俄軍,因此展開血腥屠殺。

為了合理化迫害亞美尼亞人,鄂圖曼政府於1914年大戰爆發時已形容亞美尼亞人威脅安全,宣稱對方將在當時首都伊斯坦布爾暴動。薩勒卡默什戰役期間,鄂圖曼議會於1915年5月通過《特西爾法》,容許驅逐任何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人;同年9月更通過新法例,容許充公亞美尼亞人所有財產。在驅逐亞美尼亞人期間,發生多宗搶掠、屠殺及強姦暴行,死亡人數難以確實統計。

鄂圖曼前軍官建土耳其

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被戰勝國瓜分,激起土耳其的民族主義。前軍官凱末爾完成土耳其獨立戰爭,廢取蘇丹制,建立獲國際認可的土耳其共和國,成為鄂圖曼帝國的合法繼承者。惟建立共和體制的土耳其否認種族滅絕亞美尼亞人,有人指種族滅絕的英文「Genocide」於1943年才誕生,質疑語義或不適合形容事件。德國、法國、加拿大及俄羅斯等超過20個國家,早已認定事件為國家支持的種族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