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誓言要與中國打法律戰,所恃者便是日清甲午戰爭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證明日本賊心不死,至今仍惦記着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無時無刻不想恢復昔日「榮光」,中國若不提高警惕,悲劇隨時重演。
再過兩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按天罡地支六十年一輪迴,正好兩個輪迴,此時重溫甲午戰爭尤其《馬關條約》簽訂的歷史,可以給那些沉醉於中日友好的天真之徒當頭棒喝,促其清醒。
當年簽訂《馬關條約》,清朝派出的全權大臣是李鴻章,其隨從有港人熟悉的伍廷芳,而日方是首相伊滕博文與外相陸奧光。伊滕博文雖然對李鴻章生活照顧極其周全,甚至連天皇宮中的暖椅都搬到馬關的春帆樓,但在談判時卻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根本不容李鴻章辯駁,只能答同意或不同意,不同意便繼續開戰。日為刀俎,華為魚肉,由此可見一斑。
伊滕博文提出停戰的條件是以大沽、天津、山海關三地為質,佔領期間由清政府支付日軍軍費,而當時日軍還未佔此三地便獅子大開口,並且限定李鴻章三日之內答覆。與此同時,日本又派特混艦隊悄然南下,暗中攻佔澎湖列島,進窺台灣,以形成既成事實之勢。
談判期間發生日本浪人槍擊李鴻章事件,引發國際輿論大嘩,當時清政府以悲情爭取列強同情,期望各國援手干預。伊滕博文眼見不妙才稍作讓步,賠款從四億両減為兩億両,但割地條款絲毫不變,並催促清廷和約換約一個月後兩國派員交割台灣,李鴻章稱,「台灣已是口中之物,貴國何必心急」,伊滕博文此時迸出一句讓中國人永銘在心的狠話「尚未下咽,飢甚」。
春帆樓見證了中國人的屈辱歷史。十幾年之後梁啟超船過馬關,靜聽海濤拍岸,往事不堪回首,傷心欲絕寫下「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
這首詩道盡了中國人心中的憤怒與悲哀。如今日本政府居然再用《馬關條約》向中國勒索釣魚島,其狼子野心怎能不令人憤怒?但光是憤怒無濟於事,關鍵是知恥而後勇,對日本政府今次非法「國有化」釣魚島要迎頭痛擊、針鋒相對。
日本朝野右翼化,軍國主義回潮加速,尤其是去年日本大地震以及核洩漏之後,日本急欲向中國轉嫁危機,在釣魚島問題採取攻勢,期望將中美拖下水,改變東亞現有地緣政治格局,使日本重新崛起。當年的朝鮮政局引發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今次中國也必須從全局、長遠的高度看待釣魚島之爭,防止馬關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