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期活受罪 黃金周瞎折騰

秋高氣爽人不爽,悠長假期活受罪。今年十一長假首日適逢中秋,也是內地收費公路節假日免費政策實施首日,全國高速公路車流量倍增,民眾未感受到黃金周帶來的歡愉,已先飽嘗人流車流大爆炸的折騰。

無論京、滬、穗等大城市還是其他二線城市,昨日均出現高速公路大塞車。各地整體車流量比平日增加三到五成,甚至翻倍,遠超出公路網的負荷。車龍陷於停頓,司機乘客惟有苦中作樂,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打發時間,下車遛狗、玩健身、做體操甚至打網球,堪稱黃金周奇景。

今年十一假期長達八天,估計全國有七億四千萬人次出遊,其中公路水路客運量超過六億六千萬人次。可以想像,這次「秋運」對交通網絡、道路安全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壓力,與每年農曆新年前後的「春運」不遑多讓,同樣讓國人聞之色變。

不合時宜 弊大於利

內地實施黃金周假期已經十多年,不少民眾認為,這種全民集中消費、集中外遊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弊大於利。促經濟淪為瞎折騰,是時候檢討黃金周,甚至可以考慮廢除。

當初設立黃金周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假日經濟,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毋庸置疑,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消費方式,對刺激經濟曾發揮過一定作用。然而,隨着內地市場經濟逐步成熟,這種作用亦在逐步消退。

有調查顯示,雖然每年公布的黃金周消費數據依然亮麗,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若將其放在全年範圍縱向比較,黃金周的拉動作用遠不如想像中強勁。短期拉動的消費增量,只是對平時零散消費的一種集中爆發式替代而已。

宏觀上,黃金周對中國經濟發展更可能產生負面作用。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除了春節長假期,十月還有大約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全國除消費以外的經濟活動幾乎全面停頓,簡直匪夷所思。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人流車流驟增意味着發生意外的概率及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飆升,對交通安全管理構成巨大壓力。去年黃金周期間,天津濱保高速和安徽及河南境內,同一天發生三宗致命車禍,共奪走了五十一條鮮活生命。

儘管長假給國人帶來調劑生活的良機,同時也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和促進消費,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包括消費者在長假期間享受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費用明顯增加、「假日綜合症」導致工作效率普遍下降等等。

從全民「集體被休假」到「集體被折騰」,一刀切管理手段既過時,亦有悖「以民為本」施政理念。當局是時候檢討黃金周,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