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在50至80年代曾輝煌一時,更有「亞洲足球王國」之稱,球迷為購得一張入場券不眠不食,通宵排隊,與現今港超聯賽事球場上空櫈處處的情景對比,難免感到悲涼。
這是無可奈何之事?不。
以往香港出了很多本地足球明星,很多球迷為了一睹偶像風采入場打氣;今時今日付兩三百元月費已經可以在電視機或網絡上欣賞到世界各地頂尖的球星、球隊精彩的比賽,球迷有更好選擇時,單純的「撐香港球員」根本無法鼓動球迷入場支持,本地球員也要有更好的技術、體能,才能吸引更多球迷入場。
香港近年甚少有「球星」出現,其一是因為職業球員前景不明朗,年輕球員難以視足球為終生職業,部分球員人工低微需要兼職養家,無法全心全意把精神全放在足球上,球員退役後的出路不明朗,傷患以致無法再「踢波」的保障也不足夠,這些因素都令人望而卻步。所以想有本地球星,首要的是錢!以更好的福利及薪金吸引更多人才,香港政府亦應該「扯頭纜」支持,例如以按比例減稅的方法鼓勵企業投資或贊助本地足球活動,讓企業回饋社會同時提升形象;政府亦應投放更多資源宣傳本地足球,增加配套支援本地大小球會及職業球員退役後的出路,留住更多人才。
其次,本地球員缺乏磨練機會,特別是前鋒位置的球員大多是由外援或入籍兵坐鎮,是否可以考慮將每場出賽的外援人數減至三人,令更多本地球員有出場機會,培育人才。
最後,本地球員及教練亦應該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提升自身的體能及技術,希望香港足球能夠再次蓬勃起來。
理文足球隊技術總監 陳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