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既要韜光養晦 更要有所作為

隨着大國博弈愈演愈烈,中美關係正朝全面對抗的方向發展。對此,有人歸咎於中國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過於「出位」,在經濟和貿易方面過於「進取」,令美國等西方國家忌憚;有人則認為中國應該繼續奉行「韜光養晦」策略,保持低調,避免與美國正面對抗。這些論調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實際上根本是倒果為因,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變相為美國遏制中國尋找藉口。

膠柱鼓瑟 不合時宜

時移則世易,世易則備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實力薄弱,GDP還不到三千億美元,與印度等貧窮國家同病相憐,彼時當然只能韜光養晦。即使到了改革開放中期,中國GDP突破一萬億美元,也遠遠比不上日本等發達國家,更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那時韜光養晦同樣無可厚非。然而,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佔全球比例超過一成半,軟硬實力都有長足進步,部分領域甚至領先世界,這時還一味強調韜光養晦,顯然是膠柱鼓瑟,不合時宜。

正如有人形容,一隻兔子可以輕易躲在低矮草叢,一隻羚羊也可以跪伏在深草裏面,而一頭大象根本不可能隱藏龐大身軀。中國國力持續上升,目標愈來愈大,影響力愈來愈廣泛,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受到西方國家猜忌也是無可避免的,那些認為中國保持低調就可以令美國放下戒心,甚至要求中國妥協讓步換取美國信任的論調,不是掩耳盜鈴,就是別有用心。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不能沒有敵人的國家,過去將蘇聯視為主要對手,如今將中國作為最大敵人,都是基於維護霸權的考慮,不管中國如何低調,如何韜光養晦,也改變不了被針對和打壓的事實。「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美國執意挑起爭端,摩擦在所難免,中國與其躲躲閃閃,不如直接面對。

當年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策略,並不表示沒有原則的退讓,更不表示對外投降,其原意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韜光養晦只是過程,終究還是為了有所作為。如何有所作為?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倡「一帶一路」、制訂「中國製造2025」,以及加強國防力量、維護領土完整、捍衞南海主權等等,都是有所作為的體現,不僅關乎核心利益,而且關乎長遠發展,根本沒有退讓空間。

針鋒相對 以牙還牙

事實上,美國全面出招,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貿易平衡,而是為了阻止中國科技發展,從而遏制中國崛起,如果中國繼續忍辱求全,那就意味着自動放棄發展機會,也意味着全面退出國際舞台,從此淪為美國的附庸國。也許,這就是那些鼓吹韜光養晦的親美人士最想見到的結果吧?

最近發生的華為事件,正是美國對華全面進攻的信號。美國人知道自己在5G技術方面已競爭不過華為,故不惜使用下三濫手段,一方面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一方面跨國拘捕華為負責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除了針鋒相對,已沒有其他選擇,北京扣押兩名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加拿大公民,既是以牙還牙,更是打狗給主人看。假使中國今次不敢反擊,美國及其嘍囉勢必更加肆無忌憚,中國人勢必更加寸步難行,類似事件勢必沒完沒了。

還是毛澤東說得對,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面對美國步步進逼,中國既不應妄自尊大,也不應妄自菲薄,既不應惹是生非,也不應畏懼退縮,該做的就去做,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才是一個崛起大國應有的表現。實際上,以當今中國的體積和實力,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根本沒有必要看別人臉色,更沒有必要一味強調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