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忙中偷閒地走入數個不同的公共博物館,頓時發覺許多展覽都有着「集體回憶」或「歷史痕迹」的感覺。此言實非虛假,因館內設施仍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狀態,沒有更新之餘,有些展品更破舊不堪又無人維修。作為公共管理的設施,實在令人不太滿意。
幸然,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將研究擴建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同時亦會持續更新兩館連同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當中款項高達二百億元,可見是前所未有。事實上,本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發展,而我們的科學館確實有點殘舊。其中,一些展品介紹未來科技,仍只停留在簡介互聯網興起,對於物聯網普及的今天,其就如淪為講述科技歷史的擺設。同樣地,歷史博物館和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亦停格在上一個年代,不免讓人感到有點浪費資源。
若然當局希望改善博物館設施,就不應只局限在硬件上,而應放眼在更高層次的管理系統。香港現時的公共博物館,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管理及維護的服務。不過,康文署始終是一個政府部門,以現今的架構來看,只能執行相關政策,實難以期望管理人員可拋出長遠的博物館發展方向及理念。多年以來,當局轄下的博物館運作每年皆是依樣葫蘆,宣傳品風格沿用不變,舉行的活動行禮如儀,猶如缺乏生命有機性和想像力。
觀乎全球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公共部門實不宜全權掌控博物館的所有運作,必須吸收民間文化界的活力。外國部分的公立博物館現時會採用一種自主營運的策略,即每個展覽設施設有一個由各方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制訂博物館的發展及管理模式。同時,由於委員會比政府部門更具彈性,可開拓不同空間進行籌款,使整套發展更具可持續性,有利長遠發展。
即使香港不能立即改組整個博物館的管治系統,增強溝通和監察是必要的。二十多年前,市政兩局負責管理康體設施,理論上是對監察及管理有着直接的作用。及至今天,區議會仍停留在諮詢的水平,相關設施亦非受其管轄,只能間接地由民政處向康文署表達意見,實非良好的運作。實際上,博物館作為市政設施,交由地區組織直接管理會較為合適,而現在康文署總攬大權又管得一般,就真的需要問句「何苦呢」。
另一邊廂,香港現時只利用年代久遠的《市政條例》對博物館作出規範,可見當局多年來未有認真思考過,如何積極推動相關的發展。政府不妨考慮對博物館設施制訂新的《博物館條例》,用以成立一個法定機構,負責統籌全港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做好高層次的整合,使之更好地向市民問責。
於中長遠的將來,西九文化區各項的設施將會落成啟用,當中包括M+視覺文化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此兩大項目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相信應比政府直接管理來得合宜,亦算是香港博物館發展史踏入新的階段。當然,要配合將來的模式,人才培養是必不可少。香港的高等教育課程中,未設有「博物館研究」的學位,有心者往往要負笈歐洲,但又礙於現時香港的管理情況,有相關學識者又很難在港學以致用。此等方面,皆是當局需要注意和考慮的地方。
也許於二十多年前,香港的博物館展品是「劃時代」的產物,歷經多年仍未被更換。只是在今天看來,許多事物均不合時宜,康文署的管理模式早已是一個不合格的做法。就此,希望今次施政報告的措施能作出釜底抽薪的改變,不只是硬件的加建,更是在整個博物館的管治思維上,也能下點必須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