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抱殘守缺 短板盡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北京推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政方針。那時港人對此有疑慮,主要是害怕和不信中共能守承諾,從而把「港人治港」弄成「京人治港」。

那時,極少有人想到「港人治港」若不行是因為港人無能、是治港班子和行政長官無能。相反,主流輿論咸認為,只要充分授權港人,北京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香江府衙就一定能把香港管得好好。這樣的輿論,是連北京也點頭認可的。九七後,朝廷一方面放手讓港人搞好香港的事情,一方面「河水不犯井水」。雙管齊下,朝廷和港人都在作「港人治港」一定成功、特區政府一定比港英政府管得好的「時代大夢」。

當然,朝廷也考慮過香江內部有反對勢力,他們會和外部勢力相勾結亂港。但朝廷不怕,認為只要抓住「國防和外交」,解放軍駐紮香港,就亂不到哪兒去,國家主權和安全不受影響,香江府衙的管治和施政不受影響,就能保障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然而,回歸二十一年的實踐表明,「港人治港」恰恰是自己出了大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相當複雜詭異的。例如在「港人治港」的局限下,行政長官、管治高官的「人才」來源已被「定格、定型」,他們之中沒有政治人才、政治眼界很窄、不懂政治倫理、缺乏政治意識,連香港回歸後的憲政地位轉變、香港定位是甚麼都沒有真正搞清搞懂,仍以殖民地「文官」心態對待「港人治港」。

抱着這樣的心態,他們還像以往般高高在上,抱殘守缺、不學習、不進取、不知在時代轉變、社會發展、周邊區域你追我趕、競爭激烈之下,自己早已「短板」盡露,從決策、執行、監管到補救之各方面能力統統不行,就要盡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