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族總有無比鬥志,運動時拉傷撞傷,自我料理的執着也比一般人強,不少人會自行在本港甚至日本購買需由醫生處方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療傷」,更化身「痛症達人」交流服藥資訊。不過,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提醒,市面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非人人合用,有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嚴重可致心臟衰竭及死亡。有專科醫生建議,市民可使用消炎止痛貼或藥膏,成效接近但可免除副作用風險。
在香港,大部分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藥須經醫生處方才可在藥房配發,但亦有些非類固醇消炎藥毋須醫生處方亦可在註冊藥房由註冊藥劑師監督下購買。根據最新的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研究所治療指引,醫生用藥時可以考慮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藥貼或藥膏等,最後才考慮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上月派員到三間藥房及個人護理產品店「放蛇」,發現均可在沒有醫生處方下買到相關藥物,情況令人擔憂。協會主席兼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指,不少網民自以為是「痛症達人」,在運動相關社交平台及網站介紹別人使用需經醫生處方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她表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常用止痛藥,能有效消炎及止痛,原理是透過抑制身體環氧化酶活性,從而減少產生前列腺素及血栓素,達消炎及減痛效果,但過程有機會同時影響血小板及修補血管功能,令血管硬化及形成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患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士用藥就要格外留神,不少港人是隱性患者而不自知,因此自行服用藥物隨時出事。
她引述外國研究顯示,服用一種需經醫生處方的選擇性COX-2抑制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機會令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及死亡風險上升,而近年發現有不少運動愛好者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消炎止痛心得,當中不乏「推薦」他人購買此類止痛藥的例子。
遇不適以成藥「自治」是不少人通病,約四十歲的吳先生是長跑愛好者,○六年參加一次長跑比賽時突然休克倒地,同有參賽的李靜芬眼見他當時沒呼吸和脈搏,立即與數名懂得急救的跑手輪流施行心肺復甦法。
吳家人事後指,他在比賽前一天有感冒及喉嚨痛症狀,並自行服用感冒成藥,不排除是感冒未愈下跑步出事。吳接受手術及安裝心臟除顫器後,現時仍有行山及做運動,但已不再敢胡亂服藥。
記者黎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