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人大會議,四位副總理選舉中,胡春華得票最高。看着他坐在台上木無表情、心如止水的樣子,讓人有朝局不勝滄桑之感。六年前,胡春華在中共十八大當選政治局委員時,天下皆知他是「中共未來的準王儲」,十九大上將會被立為「王儲」,二十大會登基接班。這種權力交接模式,是從鄧老爺子開始選立接班人時就建構而成的,延續了二十多年矣。
不過,政治發展和中共的接班安排向來都變化莫測,短則三五七年,長則十幾二十年,在不同的領袖手裏就會變出花樣,打破框框。中共十八大後,習中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反貪腐、打老虎、重組最高層權力格局,胡春華的「準王儲」地位也隨之塌落。然而他算「好彩」,因其「政治經濟比較清白」,「準王儲」雖然不保,但仍能立於政壇,留在政治局,現在還出任副總理;反觀在十八大立為「準相儲」的孫政才,則「關進天牢」也。
和胡春華在十九大失去「準王儲」地位相同步的,是習近平在確立為至高無上的權力核心及思想領袖後,也沒有「挑選」新的「準王儲」。這清楚表明中共二十大時,習近平還會幹下去,最快亦需於二十大時習才會挑選接班人。即使如此,也不意味二十一大時「王儲」能接班,習近平今後再幹三屆十五年的「輿論呼聲」現在已起。
果真如此的話,時下枱面上「六十後」領導人包括「習家軍」人物,中共二十大時成為「準王儲」的機會都不高。如今中共的接班人問題,又回到了毛皇帝時代的沒有標準、無迹可尋、說變就變的狀況,誰上誰下、誰立誰廢,皆定奪於領袖一念之間。而毛皇帝的經驗表明,這種「定奪」無不走眼,其負面後果不可盡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