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止進入人口老化年代,樓宇老化的速度更不容忽視。市建局即將在西環及大角咀展開兩個重建項目,對舊樓居民來說誠屬好事,但有利必有弊,一來重建規模有限,對解決房屋問題杯水車薪,二來業主坐地起價,「麵粉和麵包」問題勢必愈演愈烈。
其中一個重建項目位於西環皇后大道西,包括多幢樓齡逾五十年的舊樓,並將賢居里垃圾站、公廁和李陞街遊樂場納入其中,地盤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建議作住宅及商業用途,預計提供二百個小型單位。大角咀項目則北連埃華街、東連橡樹街,將作住宅及零售用途,地盤總面積約八百多平方米,並毗連杉樹街及橡樹街需求主導重建項目。
相比過往市建局不斷重建單幢式牙籤樓,今次兩個重建項目的規模已算較大,但提供的住宅單位始終不多,尤其是西環重建項目只有二百個小型單位,對增加房屋供應聊勝於無。當然,增加供應還在其次,市建局的主要角色是協助重建,改善居住及社區環境。以上述兩處的舊樓居民為例,有的面對石屎剝落之苦,有的更每逢落雨家中都會漏水,可謂危機四伏,苦不堪言。在這個意義上說,市建局今次的收購重建無可厚非,將來配合重新規劃,不難令舊區煥然一新。
問題是,現時樓市高處未算高,市建局收購舊樓受制於以七年樓齡單位的樓價作為賠償準則、補償額和市場掛鈎的規定,成本必然不菲。去年市建局收購九龍城區三個重建項目的建議呎價接近一萬六千元,創歷年新高,已令人嘩然,立法會議員當時已經警告,收購價高必推高售價,而萬一市場出現調整,麵包價不及麵粉價引發的問題就更大,市建局隨時陷入財赤困局。何況收購水平提高亦會帶動同區租金如火箭飆升,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已有西環舊樓業主明言市建局要出價二萬元一呎才作考慮,每個持份者都向錢看的結果是甚麼,不言自明。
可以看到,市建局為封蝕本門,不是將重建項目變身豪宅,推高樓價,就是索性叫停需求主導重建計劃,令市建局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以灣仔「喜帖街」為例,項目在五年前推出,市建局將之定位為豪宅,平均呎價高達二萬三千元,結果同區樓價租金水漲船高;而叫停需求主導重建計劃更無異於棄危樓居民於不顧。有人批評市建局營運模式偏離宗旨,「以人為本」變成「以錢為本」,與唯利是圖的發展商沒有分別,雖不中亦不遠。
當然,本港房屋和土地問題已是老大難的問題,也是結構性社會問題,市建局作為自負盈虧的法定機構,能夠做的並不多。正如本報多次指出,市區重建不能單打獨鬥,必須有整體配合,藍田麗港城和沙田第一城這些「超級城」都是由政府主導的成果,以前做得到,為甚麼現在做不到呢?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港府是否有決心解決房屋問題,市區重建有沒有新思維將是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