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時不少年輕人靠「父幹」上車,無父幹者往往會吐出「點解我老竇唔係李嘉誠」的晦氣話。但其實李嘉誠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打工仔,舉家來港避難後兩年,父親更因肺癆去世,令他在十二歲之齡便要輟學養家,惟他從未放棄照顧家庭與對知識的追求,公餘努力自學,終靠雙手闖出一片天,寄語年輕人要努力增值,正如他的創富故事一樣,知識改變命運,把握機會做下一個「李嘉誠」。
李嘉誠昨在宣布退休時,道出他是如何由零開始,指父親在內地是一位小學校長,原本生活過得不錯,惟在他唸至初中時,因戰亂要舉家來港避難,父親來港後兩年更因肺癆去世,令他在十二歲之時便要外出工作,供養弟妹及母親,「個家要放喺心上,日日都係咁,點樣令個家庭……我媽媽唔使咁頭痛」。
窮困生活未有打消李嘉誠的求學求智識的念頭,將別人「當柴燒」的舊書買來自學,從中學教科書及《辭海》中學習知識,「能夠做到每日做事,每日求學。」其後他在五十年代靠塑膠廠賺得第一桶金,之後轉戰地產業發迹,最終建立今日的萬億商業王國。
被問及現時年輕人上車難,社會向上流的機會又小,香港是否不會再有第二個李嘉誠時,李嘉誠指,現時香港仍有許多機會,例如新科技或新技術,年輕人應努力增值,正如他靠知識改變命運一樣。
談及樓價問題時,李嘉誠指如一名大學生,女朋友指「冇樓唔結婚」,便應趁後生「快啲搵第二個」,因期望年輕人一畢業就有樓根本並不合理。但他同時承認現時樓價已經跟市民收入脫節,認為「水浸眼眉」的政府應盡量多建公屋及居屋,協助有需要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