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痛症的病因很多,也很複雜,有效的醫治必須先了解正確病因和病理。傳統中醫會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對發病原因、病變性質、病變部位、痛症發展變化的機理,以及病狀等等進行有系統的分析,然後辨別病症和體質,做到更全面的治療和預防。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三十九》的君臣對話常被引用作為對痛症機理的說明,現以白話文解說如下:「皇帝問:『人體五臟突然發生疼痛,是甚麼邪氣造成?』歧伯回答:『經脈內的氣血運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經脈,則經脈氣血循環遲滯,運行不暢。寒邪侵襲經脈以外之處,經脈外的血液就會減少;寒邪侵入經脈中,氣血就會無法暢通,人體就會突然感到疼痛。』」這裏解釋了「寒氣」引致血少,病位缺少養分而生「痛」;而「氣」不通暢也會引起「痛」。
除上述痛症發展變化的機理外,現今中醫師亦以「痹證」作為痛症的診斷。中醫觀念的「痹證」是指人體體弱再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足、不暢,令肌肉、筋骨、關節產生痠痛、麻木、沉重,或關節腫脹、變形、活動障礙等臨床表徵。一般又分為正虛及邪實兩種:正虛指因為陽氣不足,風寒濕邪較易侵襲人體,形成風寒濕痹證;邪實是指身體陰氣不足、內有鬱熱,每與風濕邪氣相結合,形成風濕熱痹證。中醫治療「痹證」多是集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治療方法。
謝慶綿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中醫藥學院高級中醫師、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