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有地動不得 築室道謀事難成

築室道謀,三年無成。港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檢視土地的供應來源,就開拓土地的優次、各種選項的利弊等引導公眾討論,期望在一年半內達成共識,立意不是不好,但恐怕太樂觀。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有三十名成員,除了八名官方代表,另外二十二人來自非官方,其中有人支持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有人曾公開唱反調。年初施政報告提出,研究將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公園邊陲地,發展為公營房屋,有關建議毫無例外地引起爭議,不少人堅決反對開發郊野公園,如今個別人士進入專責小組,不代表他們會轉軚支持港府政策。事實上,有關成員公開聲明,若然專責小組提出的研究與自己的想法有別,將另外發表報告提出意見。試想想,一年半載後,專責小組的「共識」報告鬧雙胞胎甚至多胞胎,豈非大笑話?如果連專責小組就土地供應問題都莫衷一是,整合社會共識又從何談起?

任何事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這是多元社會的常態,最關鍵是港府須有決斷力及魄力,決策以大多數人的福祉為依歸。可惜的是,港府民望長期低落,動輒得咎,加上主事官員多是老油條,碰到問題繞道走,稍遇阻力便跪低,導致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積重難返。無計可施之下,港府再次施展太極神功,以凝聚社會共識為由,將拓土來源這個燙手山芋推給所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好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批評港府的那句話:為官避事平生恥。

不可否認,香港的確有一些「環境原教旨主義者」,他們視填海或開發郊野公園為思想「癌細胞」,想一下都是「罪過」,但大多數市民是理性的,對於拓土來源持開放態度,他們不滿的是港府捨近求遠,捨易取難。香港可供發展的土地其實不少,比如新界有大批被廢棄的農地或棕地,九龍及港島的舊區重建可以提供更多的單位,如果將那些免租或優惠租金提供給特權人士享用的俱樂部用地收回來,也可以解決不少居住問題。本報早前報道,大埔富善邨附近有塊土地,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更享無敵海景,若用來發展,可為逾萬人提供居所,但港府竟然二十多年熟視無睹,簡直不可思議。

港府這邊廂暴殄天物,那邊廂高呼地從何來,上屆政府更揚言寸土必爭、見縫插針,要使盡「洪荒之力」,是不是太做作?情況正如港府庫房年年水浸,卻一味以「結構性財赤」恐嚇市民,不可能令人心服,不可能不令人質疑港府的土地政策傾向既得利益者或大商家,以犧牲公眾利益甚至弱勢利益為代價,「橫洲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

眾所周知,香港已發展面積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只要將土地開發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足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見房屋問題的癥結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沒有肯承擔的政府,沒有肯任事的官員,以致眼前有地動不得,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