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治房顫中風率減7成

心房顫動(房顫)是中風的常見成因,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本港因房顫引致中風的病例在十五年間上升三倍,當中多達七成病人在中風前沒有接受抗凝血藥治療。中大建議,六十五歲或以上患高血壓長者應檢查心電圖,若發現患房顫應服抗凝血藥物,可大大減低中風機會。

中大回顧威爾斯親王醫院於九九年至一四年,近四千名因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資料。

七成人中風前 無服抗凝血藥

結果發現,房顫引致中風個案激增,當中八十歲長者佔五成三,六十五至七十二歲年齡群患者的升幅最高。七成病人中風前無接受抗凝血藥治療,患者年齡愈高,服抗凝血藥物比率愈低。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說,及早發現房顫和服抗凝血藥物,可將中風機會大減七成。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的出血副作用令病人卻步,例如擔心容易跌倒弄傷出血。此外,缺血性心臟病人因需服用可致出血的抗血小板藥,亦會避免服抗凝血藥。

新藥出血風險較低 每日30元

蘇藹欣建議,病人在醫生處方下,可選用新一代抗凝血藥物「非維生素K拮抗劑抗血藥」,出血風險比華法林低一半,每日藥費約三十元,公立病人需自費。除了患二尖瓣狹窄、換了金屬心瓣、中度至嚴重腎衰竭人士之外,長者或缺血性心臟病人均適合服用。

研究亦指出,高血壓及缺血性心臟病是導致房顫及中風的重要成因,房顫引起中風的死亡率達兩成四,比其他因素引起的中風死亡風險高百分之九。蘇醫生提醒,六十五歲患高血壓人士屬高危,建議檢查心電圖。市民預防心腦血管病須由日常生活做起,均衡飲食,少吃紅肉和反式脂肪,定期運動。

現年六十四歲的駱先生吸煙逾四十年,去年在私家醫院照心電圖發現患房顫,但沒有任何跟進治療。他於今年五月腦中風,影響活動及說話能力,幸而接受緊急手術後成功取出血塊,現已無大礙。駱先生現時每天服抗凝血藥物,預防再次中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