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乙肝分急性慢性 潛伏期可達160日

乙型肝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潛伏期由45日至160日不等,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急性乙型肝炎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惡心、嘔吐、眼白變黃、大小便變得深色等。

急性乙型肝炎沒有特別治療方法。患者必須有足夠休息,以及採取安全性行為和預防通過血液接觸傳染的措施,以免傳染他人。

治慢性乙肝有針劑口服藥

大部分急性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但若身體不能清除這種病毒,有機會演變成慢性乙型肝炎,增加患者日後出現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的風險。因此,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現時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線藥物可分為針劑及口服藥。針劑的例子是長效干擾素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用法為每星期進行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疲倦及頭痛、發燒等症狀。口服藥的例子包括替諾福韋 (Tenofovir)及恩替卡偉 (Entecavir),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疲倦及惡心等,小部分患者有機會出現乳酸中毒的情況。

另外,使用替諾福韋的患者需定期接受骨質密度及腎功能檢查。口服藥的好處是患者可免受針刺的痛楚,服藥亦較為方便。但缺點是沒有固定的建議持續用藥時間,患者一般會持續服藥,直至乙型肝炎病毒複製受控。相反,長效干擾素的建議持續用藥時間則為48星期。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