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五代最近重申「偉大事業更需要知識分子」,並指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知識分子,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知識分子凝聚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當中的「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知識分子」,令老朽想起文革時期把知識分子鬥垮鬥臭的兇狠,知識分子淪為「臭老九」,多少才學之士倒下。
翻開中國近代史,知識分子在那動盪不安的苦難年代,有可歌可泣的一面,真文人崇尚精神之獨立、心靈之自由,他們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多走上革命路途的,為中國的明天更好貢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作家阿城說「知識分子」這個詞在中國出現得很晚,大約不到一百年,它最初寫成「智識分子」。「智」一般是指智力,又有聰明的意思,常常和「慧」字連在一起用,而慧則是用來形容最高級的精神狀態。可能因為最初的用字幾乎是形容聖人了,地位太高,於是降下來,寫成「知識分子」。《辭海》就「知識分子」的定義有這麼幾句:我國解放後,隨着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知識分子隊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黨的依靠力量。這定義來自鄧小平的一次講話,鄧後來又把知識分子提高到安邦治國的高度,強調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當然,知識分子並非一味崇高,阿城說,無聊、偏狹、做作,也很容易在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身上找到。是以阿城認為要直接討論「人」,因為當我們發現有些知識分子只是一隻可以換來換去的鞋,倒不如看每個人體現出來的知識素質,而非誰是知識分子。不任意抬高及刻意打壓,從「人」的角度視之,就是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