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財政司司長宣讀了新一份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剛開始時大眾的反應也一如往年,重點放在「派糖」的多少,傳媒循例計算一下哪個界別得到較多糖果,也有團體不滿對特定界別的紓困不足……這是一個對財政預算案的慣常期望。
而政府在預算案公布當日的安排,也年復年的沒有新意,早上在立法會宣讀,下午是記者會,晚上是傳媒論壇,翌日早上是電台叩應,總之一切是按既定常規進行。這樣的做法有其合理性,因為政府做事講求程序和規矩,既然以前的模式已定下了,自然不會有大幅度的更改。可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做法已令預算案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在預算案宣讀的翌日,當電台叩應節目完畢後,整個有關財政預算案的關注也到了尾聲,財政預算案再也沒有在大眾的討論範圍裏,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有一個我們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當大眾的關注點只是放在派糖上,其他一切的內容已不是重點,這是一種很「香港」的態度,即只關心對自己直接的影響,其他的卻不甚了了。當預算案揭示了各種派糖措施後,大家只會集中計算自己得到多少糖果,自然也會比較一下其他人的糖果數量,當然會因分派不均而生責難,但這個關注一旦公布結果便喪失了吸引力,結果是對預算案的關注只維持三分鐘熱度。預算案的設立,其實是以財政資源的調撥,來配合政府的施政。
在一定程度上,財政預算案是要緊跟施政報告中的建議來制訂,只是財政司司長在滿足了以財政資源配合施政這個任務後,他還是可以運用財政預算案來實現其理財哲學。問題是,坊間大眾對財政預算案的理解不深,也不明白預算案的角色和定位,對香港發展的大方向來說,預算案可以窺視出政府的財政預測,這應該是一份很具分量的憲政文件,可是大眾的關注點已說明了這個認知上的失敗。
更甚的是,這個認知不足以反映大眾對香港發展上的理解盲點,因為缺乏了大格局的認知和理解,只以單件式的去審視和批判發展計劃上的一鱗半爪,結果必定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可是這個卻是現實的狀況,所以上文所說的派糖關注也只是這個實況的延續。
而年復年的派糖已令預算案作用嚴重扭曲,當政府因種種理由而用派糖來讓市民接受,大眾對預算案已有很大的期望落差,這種落差是市民對預算案永遠停留在派糖層面,彷彿派糖便是預算案的全部。而且一個不理想的後遺症是坊間對政府的角色有更大的期望,特別是種種攤派上的期望。上文說過預算案應有的角色,和現實世界中市民的期望有莫大的落差,而這個落差只會因繼續派糖而不斷增加。正確的部署自然是要逐步減少派糖,可是現實世界卻不容減少派糖,今年預算案已減少對公屋戶的糖果,也招來不少公屋戶不滿的聲音,要是一刀切的減少派糖,預算案的支持度則不敢想像。
其實我們說了這麼久,真正要理解香港財政狀況,除了是從財政預算案中的措施外,更要細看預算案中的附錄,因為附錄內的各個表格,詳列了各式各樣的數據,這些數據有助我們對未來香港面對的挑戰有多一重理解。其中一項重要的數據是,特區政府沒有資金支持的負債現金值高達八千多億元,這差不多是政府總儲備的八成多,以財政而言這是個大數目,也可以部分解釋了政府在理財上的謹慎並非無因。坊間對財政預算案實在有太多的誤區,要解除這些誤區,不曉得又要多花多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