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醫生「應診」修復聖經古籍

【本報訊】有否想過為家中珍藏已久的古書文物翻新「扮靚」?昨起開幕的首屆香港博物館節,提供「文物醫生」為市民珍藏的中國書畫、古籍文獻及照片「應診」十五分鐘,「診症」後更會指導修復文物技巧。康文署署長李美嫦在活動啟動禮表示,冀活動讓市民知道博物館亦可以好玩及有新鮮感,並非遙不可及。

康文署由昨日起至下月十二日舉行首屆以「穿越」為主題的香港博物館節,共十四間公共博物館讓市民穿越古今中西,透過不同層次認識藝術、歷史及科學,更可穿越幕後,加深了解博物館的工作。其中一項活動「珍藏上醫館」,文物修復辦事處派出「文物醫生」為市民珍藏的中國書畫、古籍文獻、照片、銀器及硬幣等「應診」,市民可接受十五分鐘的文物診斷及諮詢服務,和卅分鐘學習修復文物技巧。

市民攜300年珍藏「求診」

昨日的文物修復活動在上、下午兩節共五十四名市民「求診」。其中從事維修業的廖先生,共有三樣物件需修復,包括一本約三百年歷史的英文聖經,一本約百年歷史的中國醫書,以及一幅約四十年歷史的中國畫。他提到,該本中國醫書是購自友人,由友人從舊屋找出,所以出現蟲洞,且有內頁散開及損毀。他稱中國醫術博大精深,且對這方面有濃厚興趣,故希望可修復已損毀的醫書,多了解內容並傳閱下去。

「文物醫生」鍾達志利用機器為中國醫書「診症」後指,醫書主要問題是有蟲蛀,以及擺放方式欠佳,導致其內頁變形及摺起。他指,如要解決蟲蛀問題,可用與原紙類同的紙張,放在文獻背後修補;至於內頁變形,則可先用霧化機加濕,令原本摺起及變形的內頁舒展,之後再壓平則可復原。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提醒,由於市民對修復文物不熟練,故不主張市民在學習修復文物技巧後馬上修補自己的古物,建議他們應先多作練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