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應邀出席一個講座,就今年的「兩會」話題分享一些個人看法。不經不覺,筆者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一職,今年已是第十八年。回顧過去的政府工作報告,發覺每一位總理在任期間,由於所處的歷史環境有別,故對經濟發展均各有不同的側重點。
首先從朱鎔基年代談起。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期,中國處於改革開放初階,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為招商引資,利用外商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中國經濟,促進居民就業,並帶動中國企業進步。
進入溫家寶年代,適逢國際金融海嘯,多國債務纏身,外資吃緊,故中國改為投放大量資金展開大型基建,南水北調工程、高鐵網絡鋪設、以及興建多條高速公路等項目,就是在這段時期陸續上馬,為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出路,並推動國內物流、運輸網絡融合,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
到李克強上任,多數西方國家經濟依然未有多少起色,但國內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所以李克強總理的經濟策略,不再側重引入外資和大型基建,改為「兩條腿走路」,一是配合習近平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戰略,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開拓新市場,同時有助化解產能過剩的壓力;二是刺激大眾消費,以擴大內需來推動服務業發展,讓國家的經濟由以往依靠製造業逐步過渡到以服務業為主導。
從三位總理的工作報告,可看到國家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歷程,已由初期的粗放型開始追求細膩化,並由量向質方面轉變,包括盡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