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逾百年歷史 昔日追劇勝地

涼茶歷史源遠流長,成為廣東人不可多得的飲料,於○六年,它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學者稱上世紀五十年代涼茶只售一、兩毫,成為當時市民生病時的良藥。

涼茶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資料顯示,嶺南地方地濕水溫,水質燥熱,身體易聚火,因此嶺南人習慣上山採藥以祛濕解毒,而本港自開埠以來已有涼茶舖;據說一八七○年殖民政府《憲報》亦曾記載,法例規定,俗稱的「豬仔船」(載華人到海外工作的船)須載有中草藥,以便製成涼茶。○六年,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聯署信,成功向國務院文化部爭取將涼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世紀五十年代涼茶一、兩毫子一碗,陳皮梅都係,同報紙價格拍住上。」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本港在十九世紀中葉已出現涼茶舖,初期在上環荷李活道至皇后大道西一帶最多,首間「王老吉」亦在荷李活道開業。

鄭稱,由於當時診金昂貴,市民每當有「頭暈身」時偏愛飲涼茶下火。「六、七十年代時,舖頭有電視機,市民要追埋套劇就要買多碗喇!」他稱,昔日涼茶舖除了有電視機,還會擺放報紙供客人閱讀;惟自八十年代起,市面出現樽裝健康飲料,漸漸取代涼茶的重要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