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港接連出現針對內地旅客的「驅蝗」行動,不僅加劇中港矛盾,造成社會分化,亦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關注。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日前一方面批評「驅蝗」行動帶污衊性,有失港人風範,另一方面亦承認大批內地旅客訪港產生承接力問題,指令相關部門調查及改善。
眾所周知,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對酒店、零售、飲食、運輸等相關行業帶來龐大利益,亦為基層市民製造大量就業機會。然而有利就有弊,自從內地開放個人遊後,訪港旅客數量連年上升,對於地少人多的香港來說,難免造成負面影響,而當負面影響超過社會承受力時,必然會出現亂象。尤其是隨着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排內情緒」愈演愈烈,部分市民將矛頭指向內地旅客,以致不斷上演「驅蝗」鬧劇。很明顯,個人遊的問題已被政治化,特區政府固然不能再袖手旁觀,中央政府亦不能不重視。
張德江指令港澳辦及國家旅遊局評估香港的旅客容量,好讓內地旅客有秩序、有計劃地來港,無疑用心良苦,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有秩序、有計劃呢?內地有六百多個城市,目前只有四十九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遊身份來港旅遊,可見當局已考慮到香港的承受能力,如果要開倒車取消部分城市的個人遊,於情於理恐怕都說不過去。
歸根究柢,個人遊之所以產生這麼多亂象,引起這麼大爭議,港府實在難辭其咎。一直以來,特區政府只懂得向中央伸手,要求開放個人遊,但卻不懂得增加旅遊配套設施,甚至連酒店房間都嚴重不足。以零售熱點來說,最受內地客歡迎的地方來來去去只有那幾個,本已非常擠迫,加上源源不絕的內地旅客,簡直水洩不通,怎能不出問題呢?又怎能不引發衝突呢?近年不斷有聲音建議在大嶼山及邊境地區增建大型購物城,以疏導旅客,製造多贏,可惜當局不是充耳不聞,就是議而不決。
當然,政府弱勢,動輒得咎,就算想做也未必做得來。以發展大嶼山為例,目前還只是紙上談兵,已遭到保育團體激烈反對,甚至有組織打正旗號反對「為了滿足內地人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大嶼山發展大計恐怕又是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不知拖到何年何月。
如果說,部分港人的「驅蝗」行動是飲鴆止渴,愚不可及,那麼當局的無所作為根本就是麻木不仁,坐以待斃。事實證明,個人遊問題發展至今天進退失據的局面,禍源不是內地客太多或香港人失風範,而是港府僵化,港產官僚無能,若當局不知反省,繼續等運到,就算中央如何挺港,內地部門如何協助恐怕也是枉然。
解鈴還須繫鈴人,個人遊引發的問題愈演愈烈,內地部門願意幫一把固然好,但最重要還是港府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事實上,個人遊問題已不止於社會及民生層面,連國家領導人亦出聲示警,反映問題已嚴重到不容港府再扮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