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及支持他的一眾經濟學家認為應收緊經常性開支的增長,但是這樣的主張涉及幾個問題,需要深究。
一是最近的經常性開支增長是常態抑或非常態。回歸後,特別是曾蔭權當政時,公屋社會福利開支等受到削減,政府許多正常開支受到抑壓。梁振英政府,也包括曾蔭權政府最後的一兩年,經常性開支的回升,其實帶有補償的性質。增長率較快是基數因素,補償大致完成後,增長率相信會有所回降。
二是香港賣地收入不算是經常性收入,實際上歷年都是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賣地收入多少必然受經濟周期影響,但按整個經濟周期來平均地看,這屬於香港政府的一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特區政府應該有一個長遠的土地政策。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地下空間開發,基本上解決商用地的供應來源。政府可以詳細地分期規劃建設,從而與地面上的土地開發可有一個整合的規劃,穩定按經濟周期平均的賣地收入。這樣的收入便變成類似經常性收入,可支持經常性開支的增長。
三是香港財政政策追求的應是大致平衡,屬經濟周期的中期規劃,不是每年的短期平衡。因此在支出時應多考慮投資效益,包括社會文化資本的投資。即使是非經常性開支亦希望着力於增強香港社會經濟的競爭力。不是派錢、不單作政治公關。經濟增長帶來財政收入上升,開支亦應相應擴大。
四是香港應從整體財政收入來考慮,不能在非經常性開支上亂花,美其名將來可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