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後死亡 仁安浸院各一宗

【本報訊】本港私家醫院去年呈報的嚴重醫療事故多達七宗,全部病人都在手術後死亡,最新兩宗為兩名分別在仁安醫院及浸會醫院病人接受心臟手術後不治。一名五十四歲外籍男子去年十二月十九日在仁安醫院接受通波仔手術後,突發性呼吸困難去世;另一名八十一歲老婦同月卅一日在浸會醫院接受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期間情況轉差,搶救無效死亡。兩間私院已向衞生署提交詳細報告,而兩宗個案已呈報死因裁判官,署方會跟進死因裁判處的調查結果。

270磅外籍漢通波仔失敗

仁安醫院發言人表示,該名外籍病人體重達二百七十磅,曾接受多次通波仔手術,患有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多血管冠心病變、高血壓、肥胖症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長期疾病,當日經全身麻醉通波仔。手術由一名掛單醫生負責,手術時醫生發現病人心血管嚴重阻塞,心導管無法進入心臟血管,手術最終無法完成。病人當晚因呼吸困難去世,該院翌日即時將個案呈報衞生署。

浸會醫院發言人則稱,女病人患有高血壓、病竇症候群、反覆暈厥症及冠心病,去年十二月卅日入院,翌日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手術由兩位掛單醫生負責,期間病人情況轉差,醫生即時心肺復甦,並轉送病人到深切治療部繼續搶救,但她同日證實不治,該院當日將事件呈報衞生署及死因庭。

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通波仔手術一般十分安全,但病人肥胖會影響血管X光影像的清晰度,增加手術難度。但他強調,通波仔後呼吸困難死亡,需要詳細分析死因,包括麻醉藥劑量是否適當,因通波仔手術一般不需全身麻醉,故要先了解病人需要較深度的麻醉的原因。

他又指植入心臟起搏器屬簡單微創手術,死亡率僅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但病人多是年過七十歲長者,因心臟電流傳遞阻滯或心房竇老化造成心跳過慢,需植入起搏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