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盛事淪剩事

大除夕夜,又見火樹銀花。不過今年與別不同,往日煙花港人愈放愈開心,這次可能愈放愈肉赤。因為港府同私人贊助商談不攏,今夜的「除夕倒數詠香江」需由公帑包底,變相在燒市民兜裏的錢,如此盛事,不僅愈看愈肉赤,還愈看愈彆扭。

港府搞的盛事,大多是煞有介事,自欺欺人。君不見,旅遊事務署掌管的盛事基金,近三年花了五千多萬元,但參與的旅客僅十五萬人,其中有贊助項目每吸引一個旅客,平均要花上萬元,投入與產出完全不成比例,與基金成立的初衷相去甚遠。

盛事眾人之事,離不開地方特色和本地人的投入。譬如講,體現嘉年華會狂熱氣氛的盛事,只能在巴西或其他南美國家辦,不會在中東搞;同理,要是德國慕尼黑搞的不是啤酒節,而是龍舟節,誰會不遠萬里飛去捧場?又譬如說,在美國紐約辦一個「中國京劇節」,只會是唐人街的熱鬧事,絕不可能成為吸引全球戲劇迷的百老匯盛事。

香港音樂劇展演、香港二○一○國際無伴奏合唱節、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這類小眾活動,除了參與表演者、其他工作人員與部分樂迷外,有多少港人會感興趣?又可以吸引多少外國旅客?

連這些都算盛事,香港這個亞洲盛事之都真是「當之無愧」了。港府搞出一大堆毫無本土特色,連中國味亦欠奉的活動,就當辦盛事,恐怕最終只會變成僅小貓三兩隻捧場的「剩事」,甚至是淪為國際笑柄的瘀事、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