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曾提及廣州市推動歷史文化保育的大手筆,而新一輪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二○一○至二○二○年),將收錄修改後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重心是劃定了涉及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的二十多平方公里歷史城區範圍。
區內建築不得超過三十米,建設方針是「修舊如舊,建新如故」,保存原來歷史風貌。對於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則分四個區保護,總體方案是全區保護,成片保存,而不是香港那種單幢建築物的保護方式。因為廣州市着重的是歷史文化,是整個環境與氛圍,而非將之當作古董看待。
廣州的文化轉向,反映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顯示廣州人的努力。像北京路附近的高第街,政府六年前已定下拆遷,當地居民反抗,不斷上訴,結果今年夏天,政府公告改為將當地保育。假若不是民眾抗拒,早已拆毀,今天要保育也無從着手。
荔枝灣涌的保育正是典型,拆建周圍的雜亂建築,恢復河涌舊貌,「揭蓋復涌」,將過往建馬路把河涌轉為暗渠的做法扭轉。廣州市中心原有河涌二百三十一條,皆通海,屬典型的水城,今後的治理是將水城恢復。
另外,當地政府十月公布在十三行、西關附近的《人民南路歷史文化區保護規劃》,其中提出在合適時機將人民南路高架橋拆除。該橋是廣州第一條高架公路,卻破壞了人民南路整個環境,將之拆除是撥亂反正,也顯示廣州市政府的巨大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