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是中環街市建築的半個世紀使用者,並無誇大,只得幾歲已隨母親前往買餸。母親說:「買好東西,要到中環街市。」幼承庭訓,長大成人後,偶爾當一家之「煮」,購買材料,不論鮮魚、鮮肉、蔬菜,無不以中環街市為首選。
時至今日,我仍是中環街市建築常客,由中環海旁建築群步行往中區登山行人電梯回家,此舊建築是必經通道,置身其中,心情所至,緬懷過去一番。
往後,中環街市建築如何使用,我認為須符合幾個原則,方算得上配合這地方的歷史及原有用途。首要是「大眾化」三字,讓市民毋須付出代價,便可自由進出、過路或逗留,人人平等。若把部分範圍闢作收費設施,價錢必須在普羅市民容易承擔水平,亦即豪華昂貴「眼角高」設施免問。
其次是能補償中環之不足。中環現在沒有,但需求高、使用量大的設施,應優先考慮。例如,包括全天候室內泳池,便符合這原則。蓋因最接近的公眾游泳池,西邊在堅尼地城,東邊在摩利臣山,與中環皆屬一程車之隔。在中環興建全天候室內泳池,朝七至晚十一開放,必然極受歡迎,包括上班前下班後方便白領族,辦公時間則吸引區內長者、家庭主婦、學童等。更可撥出時段作特別用途,例如,供物理治療師為病人進行水中治療。
然而,室內泳池只屬一個例子,相信稍用腦筋,不難發現更多符合上述兩個原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