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頭角養魚區驚現面積逾百平方米的有毒紅潮,該紅潮由鏈狀亞歷山大藻組成,能產生麻痹性貝類毒素,影響貝類海產,人進食後口及四肢麻痹、刺痛、腸胃不適,如嘔吐及肚瀉,嚴重甚至可致命。漁民組織表示,沙頭角養魚區多養石斑,無養貝類,但都促請當局加緊抽驗海產。
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表示,沙頭角養魚區一名漁戶於三月廿八日發現紅潮,至今仍未消退,暫時未有收到相關魚類死亡報告。該宗紅潮由鏈狀亞歷山大藻組成,較少見於香港水域,研究顯示該藻能產生麻痹性貝類毒素。
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補充說,麻痹性貝類毒素會影響貝類海產,但不會殘留在魚體內,該署會恒常抽驗海產。漁護署亦已提醒沙頭角、鴨洲、西流江、吉澳、澳背塘養魚區漁戶留意魚排情況。該署又說,紅潮為自然現象,浮游植物監測計劃將繼續主動監測紅潮,以減低對本地海魚養殖業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響。
新界漁民聯誼會理事長梁廣容說,沙頭角養魚區現有六十多戶漁民,他們多數養石斑,供應全港,而無養貝類海產,暫時未受今次紅潮影響,他促請漁護署加緊抽驗海產,留意事態發展。
去年五月,有廿多人進食含有麻痹性貝類毒素的帶子而中毒,食物安全中心表示,中毒症狀主要與神經系統相關,進食有毒貝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初期症狀包括口及四肢麻痹、刺痛、腸胃不適,如嘔吐及肚瀉,症狀一般在數小時至數日內消退。但嚴重者會出現吞嚥及發音困難、癱瘓及呼吸系統停頓,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