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少數族裔在港落地生根,愈來愈多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教育局特別挑選廿八間指定學校,提供津貼及支援,以累積教導非華語學童的經驗。不過實況竟是,有意加入的學校申請無門,多次被教育局以不同原因否決申請;有手執數十萬元津貼的指定學校,卻把少數族裔學生拒諸門外。關注少數族裔的團體批評局方的政策製造失敗者,社會最終會為此付出代價。
文:張美琪、林璐菁 圖:崔祖佑
指定學校受教育局資助,目的是要累積教導非華語學童中文的經驗,支援非華語學童。現時共有廿八所指定學校,包括十九所小學及九所中學,按校內非華語學生數目發放津貼,人數少於三十的可獲三十萬元,而人數多於九十的則可取得上限六十萬元。教育局表示,指定學校不可以未能提供支援為由,拒絕取錄少數族裔的學生,局方亦強調每年都會檢視指定學校的運作情況。
但是有指定學校卻勸退非華語學童家長,「無㗎,我哋無特設呢啲主要講英文嘅班,你可以打去教育局搵幫手啦!」記者致電其中一間受政府資助的指定中學,佯裝為一位剛來港的南亞裔學童找學位,學校在未有會見學生的情況下,已將學生拒諸門外。「我哋依家嘅南亞裔學生全部係讀完小六,派位派嚟㗎啦,我唔想嘥你哋啲時間。」
據了解,有學校視非華語學生為對抗縮班殺校危機的靈丹妙藥,看似有教無類地收取非華語學童,卻在解除殺校危機後,便置非華語學童的學習於不顧,務求這些學生「早走早着」。
另方面,卻有學校多年來申請成為指定學校失敗而望門興嘆。位於青衣,於○六年成立、九成逾四百名學生為非華語學童的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校長陳鉅培表示,該校在過去五年四次向局方申請為指定學校,惟每次均被局方以不同理由拒絕。
「成為指定學校嘅準則,喺唔同時間、唔同教育局嘅人講都有所不同。」早於○六年,陳校長已和當時教育局的助理秘書長,口頭上表示有興趣成為指定學校,不過局方指學校當時只開設一年級,架構未完整,不符合資格。之後一年,陳校長再接再厲,卻得到「我哋都唔記得咗你哋有收少數族裔喎,下年啦!」的回覆。
收到局方開綠燈的暗示,陳於○八年去信教育局,詎料又是一次失望的回覆,原因是同區已經有指定學校。「不過就我所知,灣仔區都有三間指定學校,觀塘區更有四間。」經此一役,學校和教育局有更緊密的聯絡,豈料陳校長的希望再一次於去年落空。「佢嘅解釋係當時只得兩個新嘅quota(配額),我從來唔知原來有quota啦,以前又無提過。」
教育局表示會考慮學校是否已收取一定數目的非華語學生、學校照顧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和能力、學校是否願意與教育局共同發展支援非華語學生的教材和與其他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分享經驗等因素,亦會考慮「指定學校」的分布,務求這些學校能照顧各區非華語學生的需求。
陳校長認為該校的規模絕對符合以上的考慮條件,教育局亦在學校的評核報告指,辦學團體為「歷史悠久」,肯定學校照顧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充足。若學校能成功申請,按學生的人數,已符合領取最高津貼額的資格。
陳坦言,申請成為指定學校,目的並非為了該數十萬元的資助,而是在計劃中可得到大專院校的到校支援才最重要。
「現時政策完全係靠學校自律同承擔,問題係教育局無指定學校嘅準則又無監察成效嘅制度!」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認為,教育局必須公開指定學校的審批程序,亦要評估校方的工作是否令非華語學童有所增值。「公帑就算浪費得起,對小朋友而言都係唔公道,當佢哋入去一間無心嘅學校,只係得個學位,咩嘢都學唔到嘅話,係產生緊失敗者,社會最終都要負上呢個社會代價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