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得紫荊獎感言

香港回歸後,每年七月特首均會公布紫荊獎得獎人,以獎勵過往對香港有貢獻有影響的人。今年我忝名列銅紫荊獎獲獎者,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台灣人得到紫荊獎,多年來融入香港社會受到肯定,深感榮耀。

回顧二十多年來,為台灣政府在港創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開啟了官方機構推進兩岸三地交流的先河。光華在香港有其歷史意義,當時正處於國民黨全盛時期,有足夠的財力願具體推動交流,自蔣經國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後,兩岸關係也開始有微妙的變化。

在沒有前例下本着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希望香港市民多接觸台灣蓬勃發展的文化,以及兩岸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所發出的共鳴,以建立文化中國的理想而結合了兩岸三地的藝術界人士,登上香港搭建的舞台走向世界。

許多大陸藝術家從此揚名國際,在展覽的開幕式中感動地落淚,感嘆為何出來這麼困難,如今大陸人士可隨意走向港台奔向世界,當初推動的辛苦就不再介意。尤其在光華這台灣官方機構除台灣活動外,也舉辦大陸及香港的活動,受到漢賊不兩立的右派強力攻擊。

作為一個先鋒就須披荊斬棘,在暗箭四射下勇敢向前行。至今走在街上還有許多光華之友及家長們向我致意,他們的子女在光華學會了國語,並參加兒童朗誦詩經班,四書五經琅琅上口,中華文化的推行從兒童時代就扎根。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對台灣十分敏感,頻頻政治打壓,在努力折衝及港英政府與新華社協調下,基於信任的基礎得以成立新聞文化中心,過程曲折。如今在馬政府推動下順利開展兩岸和台港交流事務,當年的努力實是開啟先驅之角色,不敢居功,但走在時代前端遭遇之困阻艱難,實是往事只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