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癲癇症患者病發時全身抽搐,俗稱「發羊吊」,不少人常誤解該症為精神科問題,令患者及家屬承受莫大壓力。腦科醫生指癲癇症由神經細胞異常所致,與精神病完全無關。多個關注團體發起將癲癇症改名為「腦癇症」,並獲醫院管理局認可,希望藉此消除公眾誤解。
鄺太的女兒九歲時確診癲癇症,一直服藥控制病情,絕少全身抽搐,只偶爾出現失神等徵狀。但女兒升中後,不論校長、老師及同學均以為她患精神病,被老師投訴上課時「呆呆滯滯」,亦遭同學嘲笑及排斥,情緒一度十分低落及不願上學。校方曾勸鄺太帶女兒看精神科醫生,最後被迫轉校。
鄺太說,女兒現已廿一歲,擔心她投身職場後,繼續受歧視,希望癲癇症「正名」後,有助社會正確認識該症。
香港腦科基金會會長黃震遐表示,癲癇症成因是神經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手腳活動不受控、抽搐、神志不清、昏厥等,並非精神科疾病。該症與遺傳因素有關,後天成因包括腦膜炎、腦部創傷及中風等。他指大部分患者可以藥物控制病情,過正常生活。
由香港復康會、腦科基金會及香港協癇會等團體組成的「腦癇症命名籌備委員會」,經兩年磋商,決定將癲癇症改稱為「腦癇症」,昨舉行命名典禮。醫管局主席胡定旭指,本港約有四萬名癲癇症患者,逾九成於公立醫院就醫,大部分患者平日與常人無異,醫管局同意將該症改稱為腦癇症,將透過不同渠道向公眾灌輸正確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