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學生的語文能力一直備受注重,卻屢被批評每況愈下,有語言學者去年比較香港、上海及廣西三地大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結果本地大學生敬陪末席,學者指出與本港社會對語言要求不足有關。有教育界人士批評語文教育改革後取消範文教學,學生學習變得零碎而沒有系統,長遠只會使學生語文能力進一步下降,要求當局重新檢討語文政策。
香港教育學院新上任的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總監鄒嘉彥表示,去年五月測試本港、上海及廣西各一間大學共數百名大學生的中文能力,各給予一份考卷,考核同義反義詞、不同語境中使用哪個詞彙等,結果上海大學生居首,廣西居次,香港排最末,與上海學生有顯著分別。他指出,上海、廣西的大學生各人即使學術程度不一,但語文能力差異甚少,反而本港學生的語文能力參差不齊。
鄒表示研究尚在進行中,將會進一步找出本港學生語文能力較弱的原因,但本港社會對語言要求不足是原因之一,「如鴕鳥政策,學生進大學時中文不重要,到工作的時候才知道重要!」問題還包括粵語有自己的一套語法,但學生不了解粵語與普通話的語言差異,容易不恰當運用詞彙,「例如粵語的曬,可以是『曬』命、曬太陽,但普通話就沒有『曬』命。」
鄒教授認為,現時語文教育「重標不重本」,要從課程內容等進行調整,而非課程形式,如愈來愈多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未必能夠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各人程度不一,有人可以學得好,但有人同時學多種語言,進度反而慢半年。」至於不少老師認為有礙學習語文的潮語,他則表示是群體語言之一,只要老師教懂學生在適當場合使用,不會對學習有害。
鄒教授解釋,重本方法是在語文教育中,適量加入古文範文教學,加強學生詞彙能力,及利用科學方法,制訂學生逐年學習的詞彙量基準。他領導的研究中心將設兩個實驗室,除進行研究外,更準備開發手機版成語填詞遊戲及拼字遊戲。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表示,○七年會考中文科改革後取消考核範文,反而加入口試、聆聽試等,令學習變得零碎,學生只着重應試技術,對語言的鑽研反而減少,導致成績下降,「如果再係咁走落去,學生只會每況愈下!」而新高中學制下,修讀中國文學的學生人數,只佔整體學生的百分之六,變成冷門學科,何漢權不滿地表示,學生接觸傳統中文的機會愈來愈少,促請當局重新檢討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