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以為用傳統「孭帶」把孩子孭背上「老土」,原來大有好處。本港嬰兒患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病發率在過去廿年急升八倍,可造成孩子長短腳、關節過早老化等問題,港大專家估計,病發率上升與近年少用背帶有關。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七年引入微創手術,讓嬰兒早於五個月大時已可矯正髖關節,傷口及痛楚較傳統手術小,復原亦較快。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周宏解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是髖關節內長有如脂肪枕等不正常組織而脫位,患者在初生嬰兒時期,會出現腹股溝皮膚皺(即兩隻腳仔大髀摺位)左右不對稱、髖關節外展較少;到嬰兒學行時,步履左搖右擺及有短肢。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杜啟峻指,父母未必能發現問題,大多是當他們帶子女到母嬰健康院檢查髖關節時由醫護人員發現。近年新增病例中,九成患者在六個月大前發現。
杜啟峻透露,傳統孭帶令嬰兒雙腳保持分開,姿勢正好是初步矯正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的情況;將嬰兒背在父母胸前的新式背帶也可達致相同功用。由於傳統孭帶日漸式微,可能因此令嬰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病發率上升,由八一年每千名嬰兒有零點一個,增至○五至○八年間,每千名嬰兒有零點八七個。女嬰的病發率比男嬰高;若嬰兒出生時臀部向下、屬首胎及胎水少,有高達百分之三至五機會出現此症。
杜啟峻指,初期治療方法是為患者戴上帕氏吊帶或髖關節石膏架等。若效果不理想,要待患者兩歲時,做傳統的前路切開復位手術,之後更要進行多項矯正治療,過程繁複。
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近年引入微創手術,嬰兒五個月大已可做手術,大大推前做手術的時間。兒童年齡愈小,自我復原能力愈強。該院已為十二名約七個月大嬰兒做微創手術。
周宏解釋,微創手術是在嬰兒腹股溝切開直徑小於三厘米的傷口,逐一清除髖關節內不正常組織,令髖關節得以復位;微創手術的切口直徑比傳統手術小六厘米,讓患者較快復原及減少傷口痛楚。
十二名接受微創手術的嬰兒當中,僅有兩人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持久性發育不良併發症,併發症的機率較傳統手術為低,未有患者髖關節重複脫位。周宏指出,微創的技術要求高,需經驗豐富的醫生主理,本港只有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以微創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