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電影產業與憂患意識

港產片《歲月神偷》在柏林獲水晶熊獎,有關當局其後雀躍指出「電影業是香港創意產業的旗艦」。

產業,顧名思義涉及產權,發展產業的根本目標就為賺錢。奈何,近年港產片的票房每況愈下,去年十大賣座電影只有一齣是港產片,排名第八;不說其他,得獎的《歲月神偷》也是在籌資困難之下才向電影發展基金申請製作費。這種境況,有關當局何以給電影是「香港創意產業旗艦」一個具說服力的解釋?

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叫人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有人指特區政府也如是說,但做出來卻是另一回事。譬如東亞運動會,當局以為香港運動員得了好成績,以為操作上沒有出現甚麼重大事故,就得出「香港具備條件申辦亞運會」的結論;但香港連舉辦大型綜合運動的場地和基建皆不足,還要三分顏色上大紅、大搞亞運,是否有點妄自尊大了?

香港電影市道陷入低谷多年,需要重新探尋出路。港產片得獎,我們與有榮焉,但同時,我們要明白得獎一事只是電影業界的一段小插曲,未必意味電影市道復甦,而更重要是,得獎電影能夠為業界帶來怎樣的啟示、怎樣的方向。

我們不可能寄盼將來電影市道僅由幾齣海外揚威的電影扛上責任,那是異想天開。有關當局別以為電影業憑一個獎項就可走入康莊大道。要突圍而出,讓電影真正成為香港創意產業的旗艦,政府須時刻抱着憂患意識,與業界充分合作,要走的路仍然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