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音樂除可陶冶性情,亦可用來治療心理障礙,減低焦慮、抑鬱等症狀。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麥依汶指出,音樂心理治療是以音樂為溝通平台,治療師透過陪伴受助人玩樂器,令受助人產生安全感,打開心扉,講出傷痛經歷、壓抑的情感或焦慮原因,以緩解症狀。有老人癡呆症初期患者,接受五節音樂治療後,放下自卑和抑鬱,變得開朗、多言。
麥依汶表示,心理動力學派的音樂治療師,與坊間音樂班導師不同,但與心理治療師相近,只是音樂作為溝通媒介。即使受助人不懂玩樂器或說話,也可透過敲擊、搖動三角鈴、搖鼓及彈電子琴等,奏出自己的音樂,治療師會觀察受助人挑選哪種樂器和音樂表達的方式等,介入傾談。治療師有時會適當伴隨奏樂,「受助人如果奏出輕柔音樂就陪佢用輕柔音樂伴奏,佢佻脫就跟佢佻脫」,透過伴隨和鼓勵,間接增加受助人自信心,讓他們感到「有同行者在旁支持及鼓勵」,產生安全感,便可協助處理一些心理層面的問題。
藉嘈吵音樂掩飾悲傷
她說,曾有一些受助人用樂器製造出嘈吵的音樂,但原來他們並不愛好這類音樂,只是希望用嘈吵音樂遮蓋傷痛的經歷,例如父母離異、感情受挫折或死別等。又例如受助人擊打三角鈴,可能與他兒時一些傷痛經歷有關,如一次有關三角鈴的音樂表演,其母親並無來觀賞。治療師亦會與受助人即興作曲填詞,協助不擅於表達者表達內心世界。
麥依汶指,有一名有社交恐懼症兒童,當有其他人在場,他不會說話、不與人溝通及不參與,經過五節音樂治療後,他會以間接方式與人溝通,以正常音量與父母說話,焦慮行為也減少,及後,他說話多了,音量也加大,可在其他人面對讀出文章,學習參與亦增加。部分老人癡呆症初期患者,會因害怕身體退化而情緒低落,透過音樂治療,可紓解抑鬱的情緒。
本港只有兩位英國註冊認可音樂治療師。麥說,每年約有逾十人求診,半數為兒童,餘下為成人及長者。每節治療為五十分鐘,每三個月評估一次,平均需四個月至一年見效,每節收費約為四百至一千五百元不等。
記者張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