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生勾勾被活化

「活化」是兩年多前興起的新政,是把舊東西(例如老房子)合理及按照國際約章重新包裝和「再利用」,「賦予新的生命」,但「活化」落在本地的政策,就較重視保育帶來的新「商機」。

因此,就算有些房子和社區仍是好好的,是「生勾勾」的,但冠以「活化」一詞後,總會來些翻天覆地的大改動,提升對遊客的吸引力。「活化大澳」就是個「生勾勾被活化」的個案。在初期的方案,政府部門硬把「羅馬式廣場」等完全不屬於大澳的東西加進去,後來局長要求重新再來,方案改善了,但居民仍擔心大澳被活化後會改變它的古樸小漁村風貌。

最新的「生勾勾被活化」個案,不是老社區,也非老房子,而是香港的許多獨立樂隊。本來,他們的存在從不用政府掛心,樂隊的訴求不是要資助,年輕人夾錢租個觀塘的工業大廈小單位,就是他們練習的band房了。

可是,在發展局的「活化工廈政策」推出後,觀塘工廈的大小業主看到了活化的商機,於是紛紛為重建鋪路,或大幅加租,或索性不續約,讓樂隊非常苦惱。本來,band友不是上街型,但他們也決定發聲了,正在策劃本周六的遊行,並呼籲所有可能被活化工廈影響的文化藝術創作人一起上街。

獨立樂隊愛在觀塘聚集,而藝術家鍾情火炭,工廈的空間靈活、廉宜和少限制,促成了許多文化聚落的誕生,有利創意產業的發展。當曾蔭權懂得用動畫向大家拜年時,他會否為年輕創作人出頭,讓他們不致「生勾勾被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