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北京的外交路線是建築在「三個世界」理論的基礎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是第一世界;歐洲、日本、加拿大、澳洲等是第二世界;中國和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窮國家是第三世界。美蘇爭霸的範圍是全球性的,但重點在歐洲。美國那時對中國雖有「反華包圍圈」,且在越南、柬埔寨兵戎相見,美國在台灣還有軍事基地和設施,但美國的主要注意力依然在歐洲,在歐洲對付蘇聯的威脅。
現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統一,美國在歐洲沒甚麼好爭的了,亞洲成了她的戰略重點。因為中國和印度崛起了,亞洲的格局為之大變,亞洲地區各種國家的複雜性也遠遠大於歐洲,世界爆發戰爭衝突的幾個熱點也在亞洲,故美國處理亞洲事務最是棘手,美國對她在亞洲的安全利益看得最緊,這裏有最多的貿易份額,這裏是美國本土以外「唯一駐有航空母艦戰鬥群,並擁有美國在海外最大空軍基地的地方」。
奧巴馬執政以來,一年時間裏,國務卿希拉妮四次訪問亞洲,表明美國不但要重返亞洲,而且要「留在亞洲」。美國人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主要是應付中國的崛起。這裏有三層含義,一是要遏止中國;二是不能不在經貿方面「互惠互利」;三是不能不取得中國的合作,幫助解決她在亞洲地區的其他麻煩。
美國要應付中國,單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她要想盡辦法拉攏其他亞洲國家。拉攏之道就是要散布「中國威脅論」,這一手過去有些作用,現在愈來愈不靈了。因為中國和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貿關係實在太密切,利益牽涉實在太廣太多,不是「中國威脅論」能離間得了的。例如今年,中國與東盟十個成員國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儘管東盟對中國一向甚有疑慮,但大家還是打得火熱。利之所在,空洞的威脅論是不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