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中人對「八十後」青年極盡踐踏,視他們為不滿現實的異類。持這觀點的人可曾自省,自己是現實的既得利益者,還是受害者?是青年們勇敢,抑或是自己懦弱?
十多年前,中英「聯手」推高地價,以財富效應締造美好前景假象。當時,斯人獨憔悴的老同學對我說:「我四十歲人,仍未買樓,注定一世窮。」他是中學老師,有教育理想,周末寧留家中寫教案,也不參與當時最時興的「假日睇樓」活動,餘錢只作定期存款。
香港人被迫買樓,皆因地價飆升蠶食積蓄,但買了樓又怎樣?只不過是簽了一張定期還款的二十年「死」約。有債在身,除了「捱世界」外,還有甚麼可想?更有人舊約未滿,便細樓換「大」樓,把合約再延長十年八載;還清新舊債,回頭已是百年身。為的是甚麼?可能只是一個廁所——「大」樓有連廁套房,細樓沒有。
高地價政策令極少數坐擁大量樓房土地的人和企業,有了愈有,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增持樓房土地,從而形成牢不可破的壟斷。這批人的財力更延伸至各行各業,實質上已全面支配香港人的消費和就業。
冤有頭,債有主,終生背負樓債、受盡剝削的人們,你們應怒罵的並非一眾「八十後」青年。事實上,他們正為你們的不平出頭;可是,你們是否已騎虎難下,被迫把身家、性命全繫於已按揭的自住物業之上,心中只有恐懼,卻沒領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