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強詞有理:視煲呔曾為無物

如果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那麼煲呔曾就享受到這一「待遇」。二○○九年本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揭曉,在獲選的三十則新聞中,憑寫真集風頭大熱的G模打入第十一位,因援交遭慘殺的王嘉梅亦排第二十三位,但煲呔曾卻沒有入榜。煲呔曾的形象還敵不過G模及援交少女,足證全港中學生視煲呔曾為無物。

中學生「目中無曾」是有原因的。回首過去的一年,金融海嘯驚濤拍岸,迷債事件怨氣沖天,豬流感勢不可當,少女援交方興未艾,中學生吸毒蔚然成風,香港貧富懸殊指數創下全球第一,窮人數量激增至一百二十多萬,八、九歲的小姑娘為了幫補家計而跟公公婆婆搶執紙皮。假如屈原生活在今日,他肯定會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然而,煲呔曾在哪裏呢?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餵池中鯉,根本不把民生的艱苦當一回事。

說實話,煲呔曾唯一能露臉的事,就是捲入「慳電膽益親家」及「雷曼弟婦賠得快」兩宗醜聞。面對民間種種質疑,曾蔭權不是虛心檢討施政有何過失,也未向公眾誠懇交代,而是大發爛渣,諉過於傳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變本加厲」。傳媒是市民的喉舌,是代表市民監督政府施政的,煲呔曾視傳媒為仇,其實就是以民為敵。

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寇讎。一個視民意為浮雲的官僚,當然不可能令中學生對他有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