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令物價拉高,對基層百姓的生活壓力影響大,尤其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以內地強調「防通脹」,具有相當的現實意味。國家統計局公布,十一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扭轉九個月來的負增長走勢,首次掉頭回升零點六個百分點,正式告別通縮時期。
據分析,指數回升的動力主要來自食物與住房價格兩大領域。踏入第三季起,內地食米、麵粉、肉類、食用油等均普遍加價,令城市低收入階層包括農民工境況堪憐,退休職工也多抱怨,埋下社會不穩的因素。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基調出發,「保增長」是首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無可避免會帶動通脹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積極財政政策,指的是中央投放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於龐大的基建,包括國道、鐵路網、港口設施及大型電網等方面,以保就業及拉動內需增長,勢必導致物價上漲,亦會帶來通脹預期。
難以控制的是,地方政府舉債過度,地方財政風險度飆升,後果非常嚴重。去年中央宣布的四萬億元救市計劃,中央承諾投放一點一八萬億元,其餘部分則由地方政府投資,為此大大加重地方政府債務信貸的風險。
危險的是,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投入,相當部分轉入房地產市場的炒賣之中,令資產泡沫一旦爆破,後果不堪設想。可見「保增長」與「防通脹」之間的矛盾關係,要極之小心處理,稍有差池,隨時兩頭不到岸,在國際熱錢持續流入的情況下,任務更見艱險。
「穩」字當頭下,不排除人行在下半年起加息,以適度遏抑通脹,但力度又不能過大。所以如何做到針對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把握好各項措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誠是說易行難,改革開放已經進入難度極高的結構性調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