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七月曾蔭權出任第三屆行政長官,五個月後,人大常委會就對二○一二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作出了決定。這個「決定」只有「大框架」,具體細節要由特區政府訂出實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央交給曾蔭權本屆任期內最重要的一項政治任務。
在這之前的二○○五年曾蔭權取代「半途忽然腳痛」的董建華當了半屆特首。那時,他接下的第一項政治任務就是要諮詢並通過五號政改方案。對此,他在中央面前是拍過胸脯的。第一,他自恃和反對派的關係不錯,至少比老董強,能從反對派中「撬走」幾票不成問題;第二,他自恃五號政改方案中「邁出了民主大步」,一些內容就是來自反對派提出過的要求,反對派沒理由不收貨;第三,他自恃那時民望頗高,有六成半支持率,又剛剛當上特首,氣勢正虹,可趁熱打鐵。
上述三條,北京「疑中留情」,對曾蔭權全力支持,例如對曾蔭權要「進一步和反對派搞好關係」,提出帶他們「首訪內地」大開綠燈,反對派議員在廣東「三日遊」,「又食又拎」、又玩又樂,曾蔭權也是心頭樂開了花,以為略施小計,便能擺平各路「江湖」,談笑間OK政改,打響當上特首頭一炮。
不料,反對派出招決絕,集體「綑綁」狙擊政改,曾蔭權的「放交情」、「高民望」、「民主邁大步」都沒有用。反對派就是反對派,只要祭出「為反對而反對」,那就總能找出各種理由「咬定青山不放鬆」,在「逢中必反」這個根本性問題上,反對派要當的就是「反對派」,而不是「民主派」。
對此,曾蔭權並不認識。不過,以其港英舊臣「價值觀」,他雖然遭到了政改滑鐵盧,頗為沮喪,但也有「竊喜」之處,這就是他說的可以接過反對派「時間表、路線圖」的說法,在政改問題上「玩鋪勁」,然而,他又在北京那裏碰了釘子,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並未讓他玩鋪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