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不光彩的第一

無論政府如何否認,香港的貧窮情況嚴重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開發組織的報告指,香港是全球已發展社區中貧富差距最闊的地區,堅尼指數達四十三點四。香港有最多的名牌店,有七萬元一平方呎的豪宅,香港最富有的百分之十人口享用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四,但最窮的百分之十只能享用百分之二。

若某國家或地區的堅尼指數愈接近零,意味着社會貧富差距較窄;若堅尼指數是一百,那就是絕對的不平等。北歐國家的堅尼指數最接近零,在亞洲,堅尼指數較細的是日本,香港的堅尼指數最高,排次位的是新加坡。

早前,社聯的報告顯示,香港貧窮人口有一百二十三萬,但曾蔭權不認同,認為貧窮人口不到一百萬,而今次施政報告中,也沒有任何措施為貧窮人士創造出路。

曾蔭權對貧窮人士的冷漠,與社會主流同出一轍。主流的想法大致是:我們小時也窮過,曾住木屋或經歷一家六口擠在狹窄板間房的日子,但我們多窮也很努力捱過來了,今天的貧窮家庭也須自食其力,不能只領綜援,事事靠政府。

如此論調,在烽煙節目聽過不少次。但問題是,今之香港已非發展中地區,在成熟的經濟體系裏,大家是否發現,社會階梯從向上流動變成斷層,政策從靈活變成僵化,從鼓勵創業變成助長壟斷,從接納街邊小檔變成市容的淨化。當工資比綜援更低,基層的工種愈來愈少,他們就算多努力也很難脫貧。

堅尼指數最高,是不光彩的第一,需要我們正視,不能再深化對貧窮人士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