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施政報告被評為空泛,但對於保育中環,一般的反應非常正面,連本來反對中環街市被剔出勾地表的地產商也噤聲了。
因此,是討論如何保育的時機了。美利大廈發展酒店,是商業模式;賽馬會發展中央警署建築群,是以非牟利模式。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將交由創意香港進行徵求建議書的程序,估計也是非牟利形式。唯獨中環街市的保育,卻交由市建局發展,那是以甚麼模式?
我對市建局沒有信心,因為它與公民社會缺乏互信,而局方的高層對批評有情緒,面對民間的不信任,高層會晦氣的說,市建局做甚麼都不對,不做是不對,做得太多也是不對。
若市建局如此歇斯底里,如何回應民間對中環街市保育的訴求?中環街市的保育不能錯,因為這片土地的價值達八十多億元,既然不賣地,就應是市民的真正(而不是疑似)公共空間。
中環街市曾是多代平民百姓買餸和謀生的地方,未來的街市也應該容許任何人寫意和休閒地享用;若有餐廳,必須是大眾可以承受的價錢;若有小檔,應以推動創意產業和香港特色為主。可是,這不是市建局擅長的商業模式。
再者,市建局對其業權的解讀,並非公共,而是私人。和昌大押的天台由市建局擁有,但管理員卻說,這是私人空間,除了白開水,不准吃喝。按發展局的說法,未來的中環街市天台將會是一萬平方呎的綠油油草地。我只想知道,市建局會如何管理這片空間,市民能否在那裏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