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的第五份施政報告難有突破,遑論驚喜。經濟與民生兩大領域是重點,前者在原有的「四大支柱」之外,再加上「六大優勢產業」,變成「十大」,都是舊酒新瓶式的包裝,後者也是在過去幾份施政報告的基礎上略作新描述而已。畢竟曾任特首的時日無多,再搞新計劃徒增假大空的負面批評。
市民會感到失望,皆因四大支柱面臨邊緣化的危機,前景有欠明朗;而六大產業則是遠水難救近火,在拉動經濟增長與創造就業兩方面,中短期內難見成效,未來七至十年能否突圍而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變數太多,難以預測。
以金融業這個龍頭產業為例,香港確有優勢,但上海正以逼人而來的速度從後趕上,新加坡也在大踏步前進,香港要在清理好雷曼迷債的負面影響,逐步恢復客戶信心後,才有望重新提升業務的信譽。其他支柱行業均面臨不同程度的下降,隱憂極多。
新產業的培育需時,難以一蹴而就,曾蔭權政府作出某些承諾,但兌現期則在下任特首任期完結時,才能有些成績可看,會不會又是瞎折騰一番,最後不了了之呢?這種擔心的確存在。
港珠澳大橋講了十多年,猶未動工;西九規劃,填海早已完成十多年了,現在還在爭拗計劃的框架部分,左五年再右五年,虛耗光陰,一事無成,難保六大產業的命運不會同樣坎坷。
民生措施重在落實及到位,不在喊口號,要真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回歸之後,貧窮人口不斷增加,甚至中產失業人士近年也在上升之中,政府推出的紓困措施似乎並不濟事。為應對金融海嘯下一波的到臨,政府要預留彈藥以作不時之需,弱勢社群與基層市民惟有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