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教育產業化 搵內地生實驗

本港教育產業化再搵內地生做實驗,港府舊事重提,擬以包括吸納內地生來港入讀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大學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非本地大學課程等三招將教育產業化,但內地生來港就學的簽證安排至今仍未解決,港府尚未能跨過內地政策的重大難關,令實現三項措施遙遙無期。有學界形容三項措施猶如「遙遠的夢」,更批評港府只是一廂情願以此達到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卻欠缺推行基礎,擔心造成本港教育本末倒置。

現行政策並不容許在本港開設的非本地大學課程招收內地、台灣及澳門學生,更不容許內地人子女來港升讀中、小學。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港府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如本港非公營學校包括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及直資學校的高中課程,以及由可頒授學位的本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港府消息人士指,期望公帑不會用於非本地生,故不會資助內地生入讀本港直資學校高中課程。

至於由本港大學開辦的短期課程,消息人士舉例指,內地高中生修讀有關課程的累計修業期,須在任何十二個月內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但課程將不設內地生收生限額。

此外,現時本港有逾千個由海外機構頒發證書的非本地課程,有約三萬名學生就讀,港府為令本港教育更趨國際化,《施政報告》有意放寬規定,如逐步容許內地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

讀短期課程「唔湯唔水」

港府承認,上述三項措施仍受內地政策掣肘,難預測推行的時間表,但現時正與內地商討放寬內地生來港就學的簽證安排,至今進展良好。

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林建華表示,港府三至四年前已提出有關做法,但最終亦因簽證問題受阻而告吹,現配合教育產業化而舊事重提,擔心再度受阻。

他又指,若內地生來港入讀直資學校自資高中課程,保守估計每年學費連宿費約需六萬元,較本地生貴一倍。

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副教授袁月梅質疑,內地初中課程的英文程度和思考學習的模式,難以銜接本港高中課程,內地生又不獲升讀本地大學保證,短期課程又「唔湯唔水」,估計難以吸引內地生來港就讀。

「遙遠的夢 不能救近火」

她批評,港府似是一廂情願以為推出上述三項措施,就等於能達到教育國際化及多元化的目標,「曾蔭權始終唔明白香港教育根本就唔係國際化,高中情況更差」。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形容,《施政報告》提及的教育措施是「遙遠的夢,但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本港每年已有多達五千名符合升讀大學的學生,未能升讀大學,現今着眼於教育國際化,實在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