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公園及遊樂場,出現巨形毒菇。專家指毒菇學名為龜裂禿馬勃,進食六小時內會毒性大發,無解藥即時解毒。醫管局在今年首八個月接獲八宗食菇中毒個案,但康文署「剷菇」不力,令市民隨時誤食毒菇。
記者近日在多個康文署轄下公園,發現有學名為龜裂禿馬勃的「毒菇」,其中在荔枝角公園草地,長有數十個,體積有拳頭般大,呈白色,最大一個體積有如嬰兒頭顱。由於草地與行人路相連,沒有欄杆阻隔,市民伸手便可採摘。
有人採摘 婆婆喝止
「好多阿公阿婆唔知係咩,見佢咁大隻,以為食得咪執番屋企囉!」在公園做運動的鍾婆婆看見其他長者欲採摘時,都會大聲喝止。「啲外傭放假鍾意坐喺草地玩,見啲菇咁大粒咪摘走,但我唔識英文點叫停吖!」
黃大仙的樂富遊樂場亦發現類似「毒菇」,它們生長在行人路兩旁的花槽,狀如乒乓球,由於附近常有小朋友玩耍,毒菇隨時被人摘走。記者日前於公園觀察,發現有康文署職員巡查,但對毒菇視若無睹。
誤食後六小時毒發
中文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趙紹惠博士表示,這種菇學名為龜裂禿馬勃,屬本港二十二種常見馬勃之一,屬真菌類,有毒性及不可食用,而在香港仔及九龍城等區的公園,亦曾發現馬勃,「啲菇喺濕熱環境生得最快,加上草地少樹木擋住陽光同風,依家就係生長旺季。」趙稱,該種菇的體積如嬰兒頭顱般大,估計已生長了兩、三星期。趙稱,馬勃被採摘後,短時間內會腐化、出水,易被細菌入侵。
中文大學內科榮譽臨床導師陳焯雄表示,誤食龜裂禿馬勃,六小時內會發病,出現嘔吐及腹痛等食物中毒徵狀。陳稱,中毒後沒有針對性治療,只可做支援性治療,將毒素排出。
康文署發言人稱,轄下公園範圍發現菇類,會盡快清理。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康文署管理不善,即使未能及時清理野菇,亦應禁止市民及狗隻進入該範圍,豎立標示。食環署指野菇含劇毒,加熱後也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