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慈善團體宜增透明度

美國布魯京研究所去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公眾對非牟利及慈善團體的信心下跌,三成被訪者對慈善團體的「信心不大」,七成認為慈善團體往往浪費或不當使用捐款,只有一成被訪者認為慈善團體在用錢方面「做得恰當」,也只有百分之十七認為慈善團體的決策是公正和公道的。

哈里斯調查研究在三年前的另一項調查中也發現,只有十分一美國人認為慈善團體能夠以誠實和高道德標準的態度使用捐款。

史丹福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的期刊指出,公眾對慈善團體日趨負面的懷疑感覺不容忽視,美國的非牟利和慈善組織應視之為警號,提升危機意識,改善團體的管治和問責架構,加強透明度,確保誠信。

香港近期未有就「市民如何看慈善團體」這議題作出調查,但可以估計,近月來發生的連串涉及非牟利組織管理不善的事件,必定會對慈善機構的印象大打折扣。

慈善團體在日常運作中,涉及道德和操守的議題很多,例如管理層的薪酬福利和行政開支的釐定、決策上的利益衝突、董事會作為監察角色的參與,還有定期資料披露的準確性、財政上的誠信、投資策略是否反映慈善團體的價值觀等。在這最後一點,有學者指出,慈善團體也希望其投資能帶來最高的回報,但投資是否符合團體的理念,方向是否具社會責任,其實更值得反思。

香港上市公司有上市守則監管,慈善團體以捐款和公帑運作,其透明度和問責性應起碼與上市公司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