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曾蔭權呼籲「全民抗毒」,並撥款五十萬元請十八區響應,在暑期推出不同的青少年計劃。可是,十八區就「各自精彩」,有些仍在討論階段,沒有實質行動;有三分一,即六位民政專員如常放大假,不會「急特首所急」;而有部分專員呢,卻自把自為,先行決定社區的夥伴和計劃內容,不知會區議會。
區議員熟悉社區,知道哪裏是少年人索K的黑點,也知道哪些青年團體處理「暴風少年」較有辦法。按道理,民政處應與區議會攜手,在區內物色好夥伴,並針對區內濫藥黑點對症下藥。這是新的計劃和新的資源,若只投放在「行貨」活動,例如找來幾塊宣傳板,在學校辦毫無作用的宣傳,就真太不濟了。
奈何有專員偏偏不聽,除了歎慢板,就是自行與夥伴達成協議,也不通知區議會,結果惹來區議員不滿。民政總署發言人卻回應說:「區議會是民政事務處推動社區計劃的一個重要夥伴」,待計劃初稿擬定後,民政處定會諮詢區議會。
五十萬元做不了甚麼,但卻讓大家看穿了誰主誰次,區議會原來已被矮化,專員才是「當家作主」的實情。區議員辛辛苦苦經歷選舉,還以為可以為社區做點事,原來只是「民政處推動社區計劃的重要夥伴」!那區議員與分區委員和街坊會會長有甚麼分別?
這是區議會步步退讓,不向民政處爭取的結果。這是區議員不介意畫地為牢,接受自己的低微諮詢角色,接受民政處主導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