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藝術已融入街頭和河濱。由泰迪現代藝術館沿着泰晤士河走,接近南岸文化中心時,你會突然看見,近百棵大樹的樹幹被「穿上衣裳」,還是鮮艷的紅底白圓點圖案。這是日本藝術家的作品,開樹木的玩笑,但也給了遊客一個好的參與機會,在白色圓點上寫滿祝賀、想念及其他留言。一時間,樹木有了多層次的想像。
在倫敦,藝術家可以玩盡公共空間,讓歷史的景點創新,讓遊客必到的廣場變成參與式公共藝術的實驗場。藝術家哥米尼的鬼馬主意,是容許經報名的任何人士站在廣場一個高台上一小時,做任何法律上容許的事,並攝錄整個過程。於是,廣場成為倫敦的焦點,有人扮雕塑,有人利用高台爭取不同議題的認同。
在倫敦逛博物館,你不會見到穿制服的保安員,你不會有被監視的感覺。在倫敦,你可以不買票,坐在皇家節日音樂廳整天,那裏有一排又一排的小圓桌和椅子、梳化,大堂還有免費表演和兒童遊樂空間,總之,大家可以各適其適。
在倫敦,街頭都是藝術,你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打擾;紐約也是藝術大都會,但紐約人較造作,倫敦卻多元,怡然自得。
《時代》雜誌曾以「紐‧倫‧港」讚譽香港的大都會化,認為香港可以與倫敦及紐約媲美,但倫敦和紐約在空間上的開放和包容,超前香港太多,香港望塵莫及。就算未來的西九文化區,也不可以玩盡空間,不會有穿上衣裳的樹,博物館十步一保安,公共空間沒有櫈,怕你久留,怕你不願離開。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